注册 登录 授权

产品分类
产品搜索
文学化表达让文字报道可感可触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25-07-13

  欧陆注册

文学化表达让文字报道可感可触

  在融媒体时代,文字报道如何吸引读者看下去,是媒体人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。笔者尝试将小说的写作技巧应用其中,以期实现思想情感真实表达与艺术形式多样性的有机融合。这一特征,笔者谓之“文学化表达”,呈现在新闻作品中便是“角度巧、语言活、画面感”。

  余华在小说《第七天》里大量运用新闻语言,让叙事呈现出“真实”的艺术效果。在新闻写作中,媒体人其实也可以将文学语言化为己用。本文以本人新闻作品中“文学化表达”为例进行分析,并对当下文字报道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思考,探讨“新闻语言”与“小说语言”相互靠近、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。

  当下,大众传播更喜欢图片、图表、视频等轻松直观的表达,而对文字的兴趣相对减弱。文字报道要用有限的文字吸引读者往下看,文本创新必不可少。许多短篇小说以结构精巧取胜,新闻报道亦是如此。毕竟,时代在进步,读者口味也在变,我们要做的是去迎合读者,而不是让读者来迁就我们。

  以笔者收获的首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作品《新昌村级公务“零招待”调查》为例,该作品契合当年的大背景——2012年12月,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、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这一稿发表于当年4月。此前,网友“和稀泥”在浙江某论坛发出公开信,质疑新昌某些村级财务公开项目中的“其他”类开支不明不白,让人无法信服。帖子引起新昌县委常委、纪委书记的关注,其实名回复并作出“抓紧研究制定出台村级财务‘零招待’制度”的批示。题材重大,但若按常规写法,很难引起读者共鸣。笔者改变“打法”,尝试在文本上进行一些创新。具体操作上,笔者先切分出三个“大框”,分别是“新闻事件”“新闻样本”“新闻访谈”。其中“新闻事件”又分出四个“小框”,分别装进新制度出炉经过、村级财务账目乱象(如招待两包烟报销时成了两条烟)、“零招待”后干部下基层不管饭、“零招待”取得的成效,通过“层层递进”写法,让读者逐步深入了解报道主题,从宏观到微观,从一般到具体。“新闻样本”运用“对比”手法,呈现一个“招待重灾乡镇”的变化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笔者仍觉意犹未尽,借鉴电视“新闻访谈”形式,在一问一答间进一步强化主题。这些“编排”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精心设计,为的就是让读者轻松“悦”读。这篇报道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。

  2024年,在习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一周年之际,绍兴媒体如何回应好殷殷嘱托,编辑部一直在思考。当年,我国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,绍兴古城也不例外:7月1日至8月18日,38℃以上高温天数达24天,40℃以上高温天数有8天。天气炎热一般河水水质会变差,绿藻泛滥,而古城内河水水质却很好,这引起编辑部注意。当得知古城内3条内河属于浙东运河时,编辑部决定“大做”,专门开会就报道角度、文本创新、样本选取等提出要求,力求精益求精。2024年8月19日,通讯《连续极端高温天,“数”看古城内河韧性》在绍兴日报今日越城版面刊发,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。一名采访对象给笔者发来短信:此文以“小”见“大”,形式新颖,读来很有感染力。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领导点评:大标题一个“数”字表明“以数说话”,又以数据作为小标题,层层递进,颇具创意,体现自觉践行“走转改”要求;报道角度有新意,作者对“连续极端高温天下”的古城内河进行详细解读,探寻挖掘水质持续向好的深层次原因,具有很强的感染力、传播力和引导力。

  现在的新闻报道中,笼而统之的多,见物不见人的多,这些概念化、抽象化、标签化的报道,很难引起受众共鸣。小说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,往往会用大量细节描写、场景描写、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,这些在新闻报道中同样适用。2020年7月,笔者就此在“踏访小康路 添彩小康景”新闻行动开篇《昔日“斑竹”有泪,今朝“班竹”何其幸》中进行实验:

  在导语部分,笔者这样写:“(村民)上官六妃给镬拉头(一种小吃)翻了个面,眼底满是喜色。”——细节着墨不多,但上官六妃的幸福模样,读者“看”得真真切切。

  在“新闻特写”部分,当专家读出仪器上几个“超标”的数值时,一旁的景区老总章达富显得很着急。笔者写下这么一句:“‘有没办法解决?’章达富抹了抹额头汗水,急切地问。”——一个“抹”的动作,形象刻画出章达富紧张的神情。

  得知报道组带专家再次进村,村民们乐坏了,早早在村口迎接。笔者记录下这一现场:“车还没停稳,章达富便迎上来,握住了记者的手:‘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又来了。’大伙互拍对方的肩膀,似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。”——“迎”“握”“拍”,几个动作一气呵成,写出了现场感,提升了“悦”读感。

  此后,笔者又多次在报道中使用“小说语言”。比如,2025年1月16日,刊发于绍兴日报的“新春走基层”栏目稿《皋埠一年腾出500亩工业用地》中,笔者在900余字里“安排”了不少“小说化表达”。比如语言描写,任宇不忙着回答,而是问一句:“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建厂?”对方也不含糊,答:“一年内。”“只要诚心来,年底前一定备好地。”任宇拍胸脯保证。一问一答间,故事被推动,一个街道招商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。在《连续极端高温天,“数”看古城内河韧性》中,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你看,水清得连河底的水草、小鱼都看得见,像果冻一样透明!”划了几十年乌篷船的“船老大”张师傅说:“这几年,种了很多草、养了不少鱼,把水‘医’好了。”“把水‘医’好了”这句口头语,符合“船老大”身份,用“治病”比喻“治水”,也颇为形象贴切。

  抽象的文字千篇一律,细节却是万里挑一。灵动的文笔,让新闻表达有“味道”,报道也就有了生动性、趣味性和可看性。正如艾丰在《新闻采访方法论》中所说:“有特点的细节,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。”

  小时候看武侠小说,总有种身临其境之感,重要原因就是行文有画面感。2021年8月至11月,绍兴晚报推出《你好!90后书记》系列报道(共10篇),全方位、多角度展现“三农”一线后村社书记的生动形象。作为主要创作者,笔者有意尝试“画面感”,为参与报道的其他同事“打样”。

  调动“感觉”,立体呈现画面。笔者在写作时充分调动视觉、听觉和触觉等感觉。如《村里来了“大块头”书记》开头这样写——

  新昌县澄潭街道左于村党总支书记丁程从县城的家里出来,约40分钟后,车子在村委楼前停下。一位老人小跑过来,一把拉开车门,大声质问:“地基凭啥不给批?”丁程把对方迎进办公室,翻出县里的给他看。两杯茶下肚,老人语气缓和下来。

  这一段文字中,“看”到的是车子、老人等,“听”到的是老人的质问,“触”到的是用来缓和气氛的茶水。

  一进办公室,柯桥区钱清街道钱东社区党总支书记潘冬智便打开窗。桌上的兰花正开放。“真香!”一位居民笑盈盈地走进来。“潘书记,楼下经常有人杀鸡杀鸭,真当臭,气味都跑进我家里了。”她收起笑容,满怀期待地看着潘冬智。

  我们“看”到的是居民的脸部表情变化(从“笑盈盈”到“收起笑容”),“听”到的是居民的夸赞(真香)和抱怨(真当臭),“嗅”到的是兰花的清香和家禽私宰场的臭味(形成对比)。

  情景设计,营造现场“带入感”。情景化写作具有灵动的叙事功能,跳跃性的情景再现,能够推动叙事进程,深化主题立意。《村里来了“大块头”书记》一文中,作者写到了两幕情景,一幕是“过去”,一幕是“现在”:

  周兵记得,坐村民家凳子,丁程要用手掸一掸。在外头踩了泥,回来就把鞋擦洗干净。一桩桩、一件件,看得村民直皱眉。“啥来了?”读懂村民的表情后,丁程狠狠问自己。于是,鞋子沾泥,找块石头蹭两下就完事;头上冒汗,随手一抹,撩起衣服就擦。

  两幕情景对比呈现,把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到农村工作后的转变(从‘爱干净’到‘不修边幅’)写了出来。

  善用比喻,创造可视化联想。一个好的叙事者,要善于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。《村里来了“大块头”书记》一文开头:透过窗户,能看到十九峰景区。满山的树,在这碧蓝的天空下,仿佛正奋力向上伸展着枝叶。笔者将村里的“致富项目”比作“满山的树”,这些项目充满发展活力,如同“奋力向上伸展着枝叶”的树。

  专业的经济术语,用好比喻,也可以创造可视化的报道效果。《千里奔波当支书》一文写到,村子合并后,村“两委”制订新的土地承包标准,村民对此不理解。90后书记袁天乐把“土地”比作“产品”,简洁明了,生动形象,让有疑问的村民一听就明白了。

  轮到袁天乐发言时,他打了个比方:“从公司的角度讲,只要是产品,就一定有一套标准。脱离了这个标准,产品就会被定义为不合格。”言下之意,现在村子合并了,土地承包也得有一套新的标准。“按土地性质分类定价,好地价格提一提,不好的适当减价,统一标准。”会上,袁天乐一锤定音。

 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,传统的文字报道要产生较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,就应该多使用富有画面感的细节和语言。这就是《你好!90后书记》系列报道一“出生”便“出圈”的重要原因。


脚注信息
Copyright(C)2009-2022 长征注册版权所有